「為什麼我們不能像X國一樣⋯⋯」

台灣文化產業的發展困境

alred marchen
Nov 5, 2020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主要就是在講日本VTuber崛起,以及相對於日本,台灣VTuber這方面的落後。

每次看到這種文章都很氣,台灣人每當看到別的國家的某個成功產業時,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台灣要怎麼追上這個國家」、「台灣的問題在哪裡」。

看到《寄生上流》拿到奧斯卡和金棕櫚,一堆人就開始檢討為什麼台灣拍不出跟韓國一樣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影,看到日本《鬼滅之刃》電影首週票房突破100億日圓,就開始檢討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出跟日本一樣好(賺錢)的動畫。

滿腦子想賺錢的台灣人

台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整天只想著賺大錢,看到別的國家的成功產業就一昧地想要扶植一個相同的產業在自己的國家,美其名為借鑑,實際上就是照抄。

台灣現在的狀態就像是班上那個每次都抄別人作業的同學,自己永遠都不好好讀書,覺得讀書太浪費時間、覺得讀書無法帶來立即利益。但你假如永遠都只是抄人作業,你的水準永遠都會比別人差。

以前聽一位雜誌編輯說過,美國銷售量最高的雜誌是生活、運動和時尚類雜誌。啊台灣的是什麼?《遠見》和《天下》教你怎麼成功,《商周》教你怎麼賺錢。

台灣人愛賺錢愛到什麼程度?舉「技職教育」來說好了,談論到技職教育,一般媒體的論述就是「技職教育出身的起薪比大學畢業生還高很多!」不是,你為什麼不談這些職業能夠建造出的美麗事物?你為什麼不談這些職業對於社會的貢獻?

看看《日本職人好吃驚》或是《全能住宅改造王》之類的節目,你會發現這些擁有技術的人在日本文化中是被受崇敬的。但是為什麼在台灣,這些人的價值被扁平化到只剩下「起薪很高」?所謂的「起薪很高」背後蘊含的脈絡和暗示就是「啊雖然這些工作很低階很粗俗但是起碼錢很多還活得下去」。

這個社會有窮到只能談錢嗎?假如是生活困苦的年輕人,那麼談錢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但我現在看到的是,這整個社會中從社經地位最高到最低的人都在談要怎麼賺錢,怎麼功成名就,把功名利祿觀和唯有讀書高的想法不斷灌輸到下一代

日本的動畫產業並不是由那些循規蹈矩遵從父母老師的話乖乖讀書工作賺錢的人創造出來的,它是由那些上課不好好上課在筆記本上不斷畫圖的人創造出來的。就是這些人,吸引了數以萬計的留學生和觀光客來到日本,吸引了幾千萬的動漫迷在世界各個角落近乎宗教似地每周追番和購買周邊產品。

文化產業來自於生活

在文化產業中很弔詭的事情是,你如果一直想著要賺錢,反而會賺不了錢,因為文化產業的根基並不是錢,而是生活 。

唯有先知道如何生活,才能打造出一個成功的文化產業。

生活是什麼?參加政治集會是生活,看小說是生活,研究穿搭和妝髮是生活,寫作是生活,看電影是生活,聽音樂是生活,種花是生活,煮菜做飯是生活⋯⋯。我只是希望台灣人不要整天只想著要考高分、賺大錢,然後完全不在意自己衣服穿得怎麼樣、三餐吃的怎麼樣、自己國家的歷史怎麼樣⋯⋯。

《寄生上流》是來自於導演對於社會底層的細緻觀察,《鬼滅之刃》則融合了日本傳統浮世繪的藝術在作畫裡。你說,假如奉俊昊和UFO Table眼中只有下一部作品要賺更多,而對於自己的周遭和生長的土地完全沒有任何興趣,他們哪有可能有今日的成就。

台灣人呢?用魏德聖導演的話來說:「台灣人看到自己的文化的時候就開始說:『黑啊牟撒(那沒什麼)』,但你如果覺得「那沒什麼」的話,那就真的沒什麼了。」

台灣在地化

我們每天都在講「全球化」、「國際觀」,但我反而要提倡「在地化」,不是一昧地走向國際,而是讓國際走入我們。

台灣這幾年對於「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和「越在地,越國際」的關注有在漸漸提高,但仍然非常地粗糙。

一個國家的社會政治歷史文化,就像是料理的食材一樣,你生吃那些食材當然很難吃啊,你把台灣歷史攤開來看當然就只是一個不斷被列強侵略殖民的國家而已啊,然後八家將看起來當然也只是8+9而已啊。

為此我們需要創意——又是一個台灣人極度缺乏的東西——就像是大廚在料理一樣,把這些元素以觀眾會喜歡的方式解構、重組、融合、精緻化,就像是《寄生上流》不只是對著觀眾說教韓國社會的貧富差距而已,《鬼滅之刃》也不只是把葛飾北齋的畫直接複製貼上,他們都是經過某種創意轉化後所形成的東西。

舉例來說好了,當我們想到台灣的「原住民文化」的時後會想到什麼呢?是以前國高中課本上那段看起來跟自己沒什麼關係的歷史?是迷因和地獄梗的素材?是土地不斷被蠶食鯨吞的一群人?反正肯定只是些無聊的東西吧。這是當然的,因為原住民文化只是素材,是還沒有經過創意轉化的原料,乍看之下當然很無聊。

藝術家陳彥斌(2017)曾在北師美術館舉辦過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展覽,題名叫《嗨歌三百首masingkiay》,基本上就是把美術館佈置成原住民的部落,邀請來訪的觀眾一起唱跳喝酒,以原住民的習俗來社交,為的是要以原住民的方式打破都市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冷漠——誒,這聽起來不是超好玩超有趣的嗎?這就是所謂的「創意轉化」啊。

最近,魏德聖導演想以眾籌的方式拍《台灣三部曲》,拍三部關於台灣史的高預算電影,並打造出一個主題樂園。這固然是非常好、極具前瞻性的想法,但我害怕的是創意不夠,仍然只是把歷史照搬上大螢幕,倘若只是單純地把歷史課本上的內容拍成電影,那想必任誰都會覺得無聊,不僅如此,這個計畫如果失敗,台灣人的「台灣歷史就是那樣啊,就是很無聊一直被侵略啊」的想法大概只會繼續加深而已吧。

台灣作為一個民族國家,跟日韓比起來算是非常地年輕,對於自己到底擁有什麼東西仍然一無所知,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前途茫茫,我只希望台灣人能夠在喊出「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同時,心裡真的對於「台灣是什麼」有充分的理解,而同時,手裡還握著影視藝文等能夠向世界證明自己存在的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