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一支一支一支咧點,酒一杯一杯一杯咧乾,請你愛體諒我,我酒量不好賣給我衝康 ⋯⋯
我只知道獨立樂團的團名都很奇葩。
大樓的管理員在閒暇時哼著熟悉的旋律,午餐時不會台語的朋友說他會唱這首歌 — — 相信大家都在某個地方、某個時候聽過茄子蛋的〈浪子回頭〉吧。事實上,在2010年代的台灣,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茄子蛋,還有草東沒有派對、告五人、甜約翰、Deca Joins、老王樂隊、怕胖團、顯然樂隊、美秀集團、落日飛車⋯⋯一堆獨立樂團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自從草東沒有派對在2017年以黑馬之姿奪得第28屆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新人、年度歌曲獎(大風吹),台灣的獨立樂團呈現爆炸性的成長。2009年時,台灣還只有500多個獨立樂團,那現在呢?1500多團。
獨立樂團(Independent Band),又稱硬地音樂(Indie Music)、硬地搖滾(Indie Rock),顧名思義,指的是那些不屈從於主流音樂題材(比如周杰倫、周興哲、林俊傑的情歌)的樂團。有別於主流流行音樂,獨立樂團最大的特色是 — — 除了團名都很奇怪以外 — — 多元性,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在主流音樂市場看不到的風格:厭世、頹廢感濃濃的老王樂隊;歷經滄桑的新閩南語搖滾樂團茄子蛋;擁有慵懶抒情嗓音的落日飛車⋯⋯
有人會說,獨立樂團終究只是小眾事業,無法打造出像五月天、周杰倫的國際影響力。但是看看落日飛車,2019年受邀登上亞洲最大音樂祭「富士音樂節」(Fuji Rock Festival),而Spotify上聽眾來源第一的城市居然是印尼雅加達。又或者是茄子蛋,在美國南方音樂節(South by Southwest)演唱時,原本想用英語問候,台下的觀眾卻大喊著:「說台語!」
從五月天到草東,台灣產生了什麼轉變?或許是唱片產業的蕭條,從平均每年賣出100多萬張銳減至現在的30多萬張唱片,導致有志於音樂產業的年輕人走向獨立樂團。又或許是網路音樂串流平台如Spotify、YouTube的崛起,降低了音樂製作的門檻。
也可能純粹是因為觀眾口味改變了,人們不再滿足於千篇一律的情歌,又或者是永遠正向勇敢追夢的五月天,有人喜歡「我想要說的,前人們都說過了,我想要做的,有錢人都做過了,我想要的公平,都是不公們虛構的」的草東,有人喜歡「我在青春的邊緣掙扎,我在自由的盡頭凝望,我在荒蕪的草原上流浪,尋找著理想」的老王樂隊。正如本社採訪附中青年社時,他們對台灣獨立樂團崛起的評論:「獨立樂團的復甦勢必可以為臺灣音樂帶來更多元的面貌。當然這跟聽眾的品味也有關係,大家比較能夠靜下來,好好地去了解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為自己做選擇。」
今天,你為自己做選擇了嗎?
這篇文章最早出現在康橋校刊社的 Instagram 帳號上,是 The 2010s Rewind 系列文章的第三篇。